陳夢家是寫出過清爽詩句及考古學術文章的文明大師,但不為人知的是,還曾撰寫過一本豫劇腳本手稿《紅日》。“彭湃消息.藝術評論”特刊發復旦年夜學中文系傳授張新奇對此的先容與考據文章,他以為,這一腳本實證了陳夢家性命過程中的一個“不測”、一段“插曲”。但是,他是在什么樣的處境和心境下完成寫作的?
陳夢家舊影
一
兩年前聽伴侶說,陳夢家寫過一個豫劇腳本《紅日》,很是吃了一驚。不久前,上海朵云軒征得陳夢家的這份手稿,我得以先睹,驚奇落到眼前的什物上,依然不願消失。是以寫這篇短文,試作先容和梳理。
這個腳本是一九五九年寫的。前一年十仲春二十二日,中國迷信院考古所歡迎陳夢家等十四人下放河南鄉村休息,趕赴洛陽東郊白馬寺鎮十里展村的植棉場。一九六〇年一月初前往北京。就是在這下放休息時代,陳夢家編寫了豫劇腳本《紅日》。
為什么會寫這個腳本呢?是陳夢家自動要寫的?仍是組織設定他寫的?這個緣由不成考,但有一點可以明白:編寫這個腳本,引導是支撐的。陳夢家細心記載了編寫的過程每日天期,并盤算共用時“十八天半”,在給友人的信中更正確地說,“我是用了三十六個‘半工’寫成的”——“半工”的說法,表白是獲得答應,用一半的休息時光來做這件事。
用來改編的原著,當然是那一時代廣為傳播的作品。吳強的長篇小說《紅日》,一九五七年七月中國青年出書社出書,第二年八月第八次印刷,已累積印數五十七萬九千冊;一九五八年十仲春,國民文學出書社再版;一九五九年譯成英文;一九六二年拍成片子。
陳夢家豫劇腳本《紅日》手稿
陳夢家的腳本手稿,用鋼筆寫在橫格紙上,清楚,完全,由幾個部門構成:
一、豫劇《紅日》編寫提綱(3頁);
二、人物表(4頁);
三、目次(1頁);
四、註釋
第一場 漣水城外大舞蹈場地軍含恨走(8頁);
第二場 虎頭崗上攻占辛苦練(17頁);
第三場 吐絲口鎮裝啞捉俘虜(13頁;后面還有一頁,劃失落了);
第四場 萊蕪城郊鏖戰獲全勝(17頁);
第五場 沂蒙山里傷員赴火線(17頁);
第六場 沙河渡口楊軍救軍長(19頁);
第七場 孟良崮上紅旗迎日飄(19頁);
註釋停止頁(第七場末頁),寫有“1959/6/29 寫畢”,“1959/7/11 修正抄完。共用了18天1/2。年夜熱 十里展中”。
五、還有兩張紙:一張寫有“紅日初稿”,此頁用畫“正”的教學場地方法記載任務時日,排列三個時段:“看 5/26—6/5 9日;編 6/6—6/28 19日;抄 6/29/—7/10 9日”;另一張,寫“每頁 22行X15字=330字”。
陳夢家豫劇腳本《紅日》手稿註釋停止頁
原著篇幅很長,人物浩繁,是所謂“史詩”式寫法;陳夢家在改編的時辰,基礎刪除了寫高等軍事首長的處所,而側重表示連班通俗兵士在戰鬥中的錘煉和生長,附帶也描述部隊與老蒼生的關系。《豫劇<紅日>編寫提綱》中說:“這是一個古代的豫劇,道白采用原書的古代語的對話。在唱詞方面,除以梆子為主外,我們認為可以交叉一些洛陽曲子,使音樂豐盛多樣。原著中的歌子,也照樣的保留上去。只需我們調制得合宜,是可以融會無間的。”
改編這個腳本是為了“鄉村中的業余劇團”表演用的,所以《提綱》中特地闡明:“鄉村劇團在鄉村巡回表演,雖是古代劇,似乎在布景和道具方面,應當力圖儉省。我們既是以豫劇情勢表演的,是以可以多多應用舊有的情勢,使布景簡化而以唱詞唱進場面的情形。”
腳本寫成后能否表演過,不得而知,大要是沒有。但在改編時,陳夢家是處處想著它是“可用”的,《提綱》最后甚至假想,這個“初度試編的”腳本,“稍加修正以后,也可以作為話劇表演。”
陳夢家豫劇腳本《紅日》手稿(提綱部門)
二
提起陳夢家,我們天然會想到他早年是新月詩人,之后成為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,還會想到他彙集流散在歐美的商周青銅器材料,不年夜會想到他和豫劇有什么關系,盡不會想到他有一天居然寫了個豫劇腳本。
陳夢家詩集
固然突兀,幾多也算有跡可循。趙蘿蕤《憶夢家》里說,“他愛好看戲(各類情勢的),愛好寫這方面的評論文章和暢談文藝的小文”(《新文學史料》一九七九年第三期)。一九五六年炎天,《國民日報》副刊編纂姜德明在蕭乾陪伴下訪陳夢家,陳夢家談起近年來迷上了處所戲,特殊是河南豫劇,姜德明即請他寫點看戲漫筆(姜德明:《詩人陳夢家》,《尋書偶存》,南京師范年夜學出書社,二〇逐一年)。
陳夢家與老婆趙蘿蕤在室第的合影。佈景書法為陳夢家所躲米芾書法
陳夢家的看戲漫筆,談豫劇的有好幾篇:
《論老根與開花》,是看了洛陽豫劇團兩出老戲《穆桂英掛帥》和《姐妹起訴》后有感而發,借演員之口,發問:“老根都刨了,怎么能放花?”(《夢甲室存文》,陳子善編,中華書局,二〇〇六年,188-190頁)
《關于片子<花木蘭>》,贊嘆常噴鼻玉稟賦的歌喉、出神入化的藝術,同意將好的處所戲多拍成記載片子;(同上,191-193頁)
《看豫劇“樊戲”》,先容他到西安特意造訪的“樊戲”劇團,文章開首說:“幾年前在北京吉利劇場看曲周蕭、素卿演《三拂衣》,感到難聽都雅而情節風趣,從此看上了交流河南梆子。”最后提出:“我一貫認為,作為全中國、作為華北官話共享空間區域中間的北京,應當有一個豫劇院。”(同上,196-197頁)
——即使這般,陳夢家也不會想到,兩三年之后,他會本身脫手,編寫一個豫劇腳本吧。
陳夢家豫劇腳本《紅日》手稿中的人物表
三
這個腳本手稿,是怎么保留上去的?朵云軒征來的手稿,附有一封陳夢家的信:
國華兄:
十月間濟南來信,早已收到,一恍又是一個月了。茲檢出紅日豫劇原稿,好笑之作,舉以奉贈,作為留念。此中能否有可采用之處,很難說。我是用了三十六個“半工”寫成的,盛暑中揮汗作此游戲,亦人生一樂事也。促即祝
撰安
陳夢家 一九六一、十一、七
陳夢家豫劇腳本《紅日》手稿中附的一封陳夢家的信
本來陳夢家把腳本手稿送人了。受贈者王國華,是王獻唐的第三個兒子。如許一看,就明白了。
王獻唐一九六〇年往世后,王國華將若干遺稿寄給陳夢家,懇求輔助收拾。陳夢家提出以四篇性質附近的文章,匯為一書,即《山東古國考》,并于一九六四年寫此書“后記”,此中敘及與王獻唐的來往:“一九四〇年前后,以齊魯古陶文的切磋,始與師長教師訂文字交。束縛后在濟南相見,隨后在北京又數數傾談,服其淹博靈通。師長教師常以長條粗黃紙作信箋,會商學問,分析纖細,看法新奇,而墨書清麗,文詞莊諧并出,如其為人。”(《山東古國考》,齊魯書社,一九八三年,279頁)一九六三年陳夢家為《尚書通論》再版作“再版自敘”,特地說起:“一九六〇年回自洛陽十里展,故交王獻唐師長教師山東來說,殷殷以此書的修訂相囑,而我亦深感第一版頗多疏略之處,欲謀修正,稍事補充。”(《尚書通論》,中華書局,二〇〇五年,2頁)
陳夢家以“好笑之作”,奉贈故交哲嗣,“作為留念”;王獻唐后人器重這份手稿,警惕收藏于青島家中,歷經六十年月、七十年月的動蕩不已而未毀未掉,無缺如初。
王獻唐手跡
四
這份豫劇腳本手稿的存在,實證了陳夢家性命過程中的一個“不測”、一段“插曲”,他說是“盛暑中揮汗作此游戲,亦人生一樂事也”,語調似乎輕松,生怕也未嘗沒有自嘲之意。想他是在什么樣的處境和心境下“作此游戲”,卻很難輕松起來。
陳夢家豫劇腳本《紅日》手稿
遠的不說,就從“文字改造”說起。一九五七年,陳夢家持續在報紙上頒發《略論文字學》、《穩重一點“改造”漢字》、《關于漢字的前程》,婉言對“文字改造”和漢字簡化的看法。逆勢而持貳言,會惹起什么樣的反映呢?遠在重慶的吳宓,收到友人寄來的《文報告請示》蒲月十七日刊有《穩重一點“改造”漢字》的剪報,蒲月二旬日日誌中記:“宓讀此剪報,始知宓一貫過分穩重,太為膽怯,愧對本身生平之志事矣。即致唐蘭、陳夢家一函,述感佩之意。”八月十六日,又記:“北京有陳夢家,以否決文字改造為其罪。按共享會議室宓于蒲月二旬日致唐蘭、陳夢家一函,似因漿糊濕潤,郵票零落,該函竟以‘欠資無人收領’退回,宓幸免連累矣。然宓自慚形穢陳夢家之因文字改造而獲咎也。”(《吳宓日誌續編》,北京:三聯書店,二〇〇六年,第三冊,88-89頁,152-153頁)
王國華父親王獻堂舊影
陳夢家沒有接受到來自舊日同事的“感佩之意”,卻必需接收接連不竭的批評。一九五九年陳夢家在洛陽種棉花,六、七月“半工”改編《紅日》前后,還為另一件事憂愁。斟酌趙蘿蕤的狀態,他致信夏鼐,懇求輔助調動老婆到文學所;文學所批准向北年夜借用,北年夜西語系果斷謝絕。這時代陳夢家和夏鼐多有手札往復,工作終極未成。
1936年,趙蘿蕤與陳夢家成婚,住在朗潤園一棟中式平房里,客堂里放著她的“斯坦威”鋼琴。
十一月二十五日,陳夢家給趙蘿蕤寫信,說本身在在鄉村公社中的情形。后來他卻是安然回到了北京,但此后的日子,卻可貴安然,最后以自縊的方法停止了性命。